疐后跋前的成语故事

拼音zhì hòu bá qián
基本解释疐:同“踬”,颠踬;跋:踏,踩。比喻进退两难。
出处梁启超《中国国债史》:“两造交哄,势极汹汹,我政府疐后跋前,莫知所适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疐后跋前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疐后跋前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魑魅魍魉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宣公三年》:“魑魅魍魉,莫能逢之。” |
不动声色 | 宋 欧阳修《相州昼锦堂记》:“垂绅正笏,不动声色,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,可谓社稷之臣矣。” |
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 | 《诗经·小雅·常棣》:“兄弟阋于墙,外御其侮。” |
正身明法 | 《晋书 元帝纪》:“二千石令长当袛奉旧宪,正身明法,抑齐豪强,存恤孤独,隐实户口,劝课农桑。” |
言而无信 | 《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言之所以为言者,信也;言而不信,何以为言?” |
源源不断 | 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欲常常而见之,故源源而来。” |
十羊九牧 | 《隋书 杨尚希传》:“所谓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。” |
东扶西倒 | 宋 杨万里《过南荡》诗:“笑杀槿篱能耐事,东扶西倒野酴醿。” |
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中庸》:“凡事豫则立,不豫则废。” |
公才公望 |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品藻》:“孔愉有公才而无公望;丁潭有公望而无公才,兼之者其在卿乎?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