跋前疐后的成语故事

拼音bá qián zhì hòu
基本解释同“跋胡疐尾”。比喻进退两难。
出处宋 陈亮《谢罗尚书启》:“直情径行,视毁誉如风而不恤;跋前疐后,方进退惟谷以堪惊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跋前疐后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跋前疐后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缝衣浅带 | 先秦 庄周《庄子 盗跖》:“今子修文武之道,掌天下之辩,以教后世,缝衣浅带,矫言伪行,以迷惑天下之主。” |
全科人儿 | |
自我批评 | 邓小平《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》:“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,还要有批评的精神。” |
大惑不解 | 庄周《庄子 天地》:“大惑者,终身不解;大愚者,终身不灵。” |
不三不四 | 明 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第五卷:“可见元宵之夜,趁着喧闹丛中干那不三不四勾当的,不一而足。” |
流离颠沛 | 宋 洪迈《容斋续笔 杜老不忘君》:“前辈谓杜少陵当流离颠沛之际,一饭未尝忘君。” |
极重不反 | 清·陈确《答张考夫书》:“今《大学》之为圣经,已成极重不反之势。” |
官僚主义 | 毛泽东《必须注意经济工作》:“第二,动员群众的方式,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。” |
进道若退 | 《老子》:“明道若昧,进道若退。” |
视死如归 | 《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》:“三军既成阵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。”《吕氏春秋 勿躬》:“三军之士,视死如归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