鞭挞
词语解释
鞭挞[ biān tà ]
⒈ 鞭打;驱使。
例受到他那种特有的决心的鞭挞。
英whip; flog lash; castigate;
引证解释
⒈ 鞭打。
引汉 应劭 《风俗通·怪神·世间多有亡人见神》:“鞭挞奴婢,皆得其过。”
唐 高适 《封丘作》诗:“拜迎长官心欲碎,鞭挞黎庶令人悲。”
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杨霁云》:“我想,这就是 菲洲 黑奴虽日受鞭挞,还能活下去的原因。”
⒉ 驾驭,征服。
引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论》:“太祖 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。”
宋 苏辙 《进御集表》:“﹝ 神宗 ﹞自初即位,经营百度,有纲纪海内,鞭挞四夷之志。”
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五:“故 吐蕃 赞普都之,以鞭挞四夷,抗衡上国。”
⒊ 犹驱送。
引唐 杜甫 《上水遣怀》诗之三:“蹉跎 陶唐 人,鞭挞日月久。”
仇兆鳌 注:“鞭挞日月,犹云驱送岁月。”
⒋ 抨击。
引鲁迅 《南腔北调集·“论语一年”》:“最猛烈的鞭挞了那主人们的是 萧伯纳。”
秦牧 《艺海拾贝·笑的力量》:“对剥削阶级贪婪愚蠢的讽刺,对他们的风习影响的嘲弄和鞭挞,状物传神的譬喻,智慧警辟的语言,句句都可以引起幽默感。”
⒌ 责罚;折磨。
引郁达夫 《薄奠》下:“我被众人的目光鞭挞不过,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念头。”
华嘉 《寂寞》:“即使你躲进一个没有人烟的深谷,它的魔手还是要把你拖出来鞭挞。”
国语辞典
鞭挞[ biān tà ]
⒈ 用鞭子抽打。也作「鞭打」。
引《大宋宣和遗事·元集》:「今之官府,督取甚急,往往鞭挞人民取足,至有伐叶为薪以易钱货。」
《三国演义·第八一回》:「帐上帐下,但有犯者即鞭挞之;多有鞭死者。」
近鞭打 扑打 扑挞 拷打
反爱抚
⒉ 驱遣。
引《三国志·卷一·魏书·武帝纪》:「太祖运筹演谋,鞭挞宇内。」
相关成语
- yáo cǎo qí huā瑶草奇花
- èr chuán二传
- fāng lüè方略
- xìng míng姓名
- shí èr yī十二衣
- tǔ shān土山
- chá fǎng查访
- mǎ kè马克
- sān nián bì三年碧
- dāng zhōng当中
- pào dǎ dēng炮打灯
- yuán èr元二
- qiú gòu求购
- zī shì姿势
- tiǎn shí舔食
- shí èr zhī十二支
- yuè dú阅读
- bù zhī bù jué不知不觉
- gōng qīn躬亲
- zhuó mù斫木
- pèi fāng配方
- yáo yáo yù zhuì摇摇欲坠
- mén jiāng门将
- yú mù hùn zhū鱼目混珠